安徽省安全生产协会主办 欢迎访问安徽省安全社区建设信息平台网站!
专题活动

农村社区消防安全规范(范本:仅供参考)

发布时间:2022-06-19    阅读量:0

                                                    第一章 组织建设
   第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消防工作责任制。乡(镇)长是本乡(镇)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消防工作全面负责,乡(镇)其他负责人在各自分工范围内对消防工作负责。
   第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履行以下消防工作职责:
   (一) 建立消防工作组织网络,明确政府有关组织、机构及行政村的消防工作职责,定期检查、指导和考评;
   (二) 组织编制集镇消防规划,建设和管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
   (三) 建立和领导乡(镇)消防队伍;
   (四) 定期召开消防工作会议,分析消防安全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 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和专项治理,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
   (六) 将本地消防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增长比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七) 上级机关部署的其他消防工作任务。
   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消防安全委员会,具体负责研究部署消防工作、协调解决消防工作重大问题和督促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明确负责消防工作的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消防工作人员;有条件的乡(镇)可以建立专门消防工作机构。负责消防工作的机构应当履行以下消防工作职责:
   (一) 承担消防安全委员会日常工作,提出消防工作意见,拟订消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 组织集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对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出意见;
   (三) 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四) 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各类消防安全培训;
   (五) 组织实施本乡(镇)消防工作考评;
   (六) 乡(镇)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消防工作职责。
   第六条 乡(镇)公安派出所应当依法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并根据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做好其他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公安派出所应当巩固和加强消防警务室和村警务室消防工作建设,将消防安全巡查和消防宣传教育纳入治安巡防内容。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负责本村消防工作,依法将消防工作纳入村民自治内容,保障本村消防事业发展。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本村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村消防工作全面负责;其他村民委员会成员在各自分工范围内对消防工作负责。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消防工作职责:
   (一) 制定村消防安全工作制度、村民防火公约;
   (二) 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三) 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提高村民防火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四) 建设并管理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公共消防设施,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
   (五) 建立村民志愿消防队,组织扑救初起火灾;
   (六) 掌握本村老弱病残、外来人员等特殊人群情况,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履行以下消防工作职责:
   (一) 掌握辖区消防安全情况,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 定期组织召开消防工作会议,协调处理辖区重要消防安全问题;
   (三) 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 组织对辖区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实施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
   (五) 组织并管理志愿消防队,督促其开展日常业务训练;
   (六) 组织实施对老、弱、病、残人员的消防安全帮扶救助,做好外来人员、出租屋消防安全管理;
   (七) 实施经常性消防宣传教育,开展农业收获季节和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期间的消防宣传教育。
   第十一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乡(镇)应当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和消防宣传教育任务:
   (一) 消防站数量未达到《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二) 建成区面积超过五平方公里或者居住人口五万人以上;
   (三) 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密集;
   (四) 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镇、历史文化名镇;
   (五) 法律、法规规定其他应当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的情形。
   政府专职消防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其建设标准参照《乡镇消防站建设标准》(DGJ32/J72-2008)执行。
   第十二条 未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的乡(镇)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和灭火救援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确保有4人(其中1人为驾驶员)参加执勤,配置1辆消防车以及相应的消防器材、装备。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需要,组织热心公益服务、身体条件允许的村民建立志愿消防队,开展消防服务,宣传消防知识,组织自防自救工作,配备机动消防泵、消防水枪、水带、灭火器、火钩、火叉等常规灭火器材、灭火防护装备和消防通讯装备等。

                                                         第二章 设施建设
      第十四条 镇总体规划、乡规划编制时,应当对消防安全布局以及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内容作出安排。
      第十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年度实施计划,保障经费投入,确保公共消防设施建设与农村道路、水源、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第十六条 乡(镇)消防安全布局应当符合《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39-1990)、《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的要求。
      第十七条  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时,应当结合供电、供水、道路建设和房屋改造等整治内容,同步治理消防安全问题,调整消防安全布局,增强抗御火灾能力。
      第十八条  乡(镇)、村庄给水管网符合消防给水要求的,应当按规定设置室外消火栓,并确保每个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
      第十九条 农村应当充分利用天然水源作为消防水源,因地制宜地建设消防取水设施。
      第二十条  天然水源、消防供水不能满足火灾扑救需要的集镇和村庄,应当建设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容量不宜小于50立方米,水池深度不宜超过3米。
      第二十一条 利用天然水源或消防水池作为消防水源时,应配置消防泵或手抬机动泵等消防供水设备。
      第二十二条 乡(镇)、村庄应当结合新农村建设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改造乡(镇)、村庄道路、桥梁,达到消防车通行要求。消防车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米,尽端应设有满足消防车掉头的场地。
      第二十三条 消防车通道上禁止设立影响消防车通行的固定隔离桩、栏杆等障碍物。当管架、桥架等障碍物跨越消防车通道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米。
      第二十四条 消防车通道路面及其下部的管道、暗沟应当能够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并满足雨、雪天通行的要求。
      第二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等建设工程应当符合消防安全布局和建筑防火要求,依法办理消防审核、验收或备案手续。
      第二十六条 电器产品、燃气用具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设计、敷设应当符合防火安全要求,积极推广、运用防火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确保用火、用电、用油、用气安全。
      第二十七条 乡(镇)、村庄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公益广告牌、消防宣传栏(画廊)、安全警示牌,以及提醒消防安全、指明报警和救火方法的消防安全标识,用于宣传消防知识,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二十八条 村民防火公约由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酝酿、讨论,经村民会议通过形成,并由村民委员会监督执行。
      第二十九条 村民防火公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 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主动做好火灾预防工作;
      (二) 积极参加消防演练、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发现火灾隐患及时整改或报告;
      (三) 不挪用、圈占、埋压和损坏消防设施,不占用、堵塞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
      (四) 定期检查灶具和电器设备安全,养成人走电断、火灭的习惯;
     (五) 不乱拉乱接电气线路,不违章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不乱倒液化气残液;
      (六) 按照划定区域堆放草垛,安全燃放烟花爆竹,教育儿童不要玩火;
      (七) 严禁乱扔烟头,严禁私自烧荒、随意焚烧秸秆,严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和易燃易爆危险区域;
      (八) 发生火灾时立即报警(电话119),正确逃生,不贪恋财物。
      第三十条 村民防火公约应当发至村民家庭,并在村口、村民集中居住区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
      第三十一条 乡镇政府应当建立消防安全检查制度,每年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并进行记录。检查内容应当包括:
      (一) 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维护、保养情况;
      (二) 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及执勤训练情况;
      (三) 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四) 火灾隐患整改情况;
      (五) 其他需要检查的情况。
      农业收获季节、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应当组织专项检查,落实消防安全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第三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防火检查制度,每月开展防火检查,并进行记录。检查内容应当包括:
      (一) 老、弱、病、残人员家庭是否落实防火安全及帮扶措施;
      (二) 单位、家庭等是否存在违章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情况,出租屋、生产经营性场所是否存在违章住宿现象;
      (三) 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被占用、堵塞,人员密集场所门窗是否设置影响逃生或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四) 消防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消防公益广告牌、户外消防宣传栏等宣传设施是否完好;
      (五) 消防水源是否充足,易燃易爆物品存放是否符合要求。
      (六) 其他消防安全要求是否落实。
      村民委员会应当将防火工作纳入村治安巡防内容,每周开展防火巡查。
      第三十三条 乡(镇)、村宜建立消防安全家庭多户联防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联合防范、相互救助措施。
      第三十四条 消防安全检查员中,发现存在火灾隐患或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应当责成相关单位或人员及时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派出所或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第三十五条 乡(镇)、村应当将消防宣传教育纳入本地文化、教育、普法、科普、文明创建等活动内容,充分利用现有乡村广播、宣传橱窗、文艺团体等资源,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教育。
      第三十六条 乡(镇)、村应当广泛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在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场所摆放消防书籍、报刊及防火宣传资料等,宣传消防知识,开展警示教育。
      第三十七条 乡(镇)、村应当定期开展消防宣传活动,农业收获季节和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期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对老弱病残、外来人员等特殊人群加强防火安全宣传。
      第三十八条 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应当根据辖区情况,制定不同类别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演练。
      第三十九条 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应当包括报警和接警处置、组织应急疏散、扑救初起火灾、应急通讯联络、安全防护救护、事故善后处置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