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全生产协会主办 欢迎访问安徽省安全社区建设信息平台网站!
社区防灾减灾

郑州2021.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学习摘要

发布时间:2022-06-20    阅读量:0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 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全省因灾死亡失踪 398人,其中郑州市380人。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2021年8月27日,国务院成立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组织这样的全域性自然灾害调查。2022年1月21日,历时近5个月,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公布。

调查最后认定,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是一场因极端暴雨导致严重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防范组织不力、应急处置不当,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总体是“天灾”,具体有“人祸”,特别是发生了地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郑州市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此负有领导责任,其他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单位有关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或直接责任。

调查报告共5部分,下面简要介绍学习一下:

第一部分:灾害情况及主要特点

一是暴雨过程长范围广总量大,短历时降雨极强。这轮降雨折合水量近40亿立方米,为郑州市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特大暴雨过程。7月20日郑州国家气象站出现最大日降雨量624.1毫米,接近郑州平均年降雨量。特别是20日16时-17时郑州小时最强点雨量201.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气象观测记录历史极值。

二是主要河流洪水大幅超历史,堤防水库险情多发重发。郑州市贾鲁河等3条主要河流均出现超保证水位大洪水,过程洪量均超过历史实测最大值。全市124条大小河流共发生险情418处,143座水库有84座出现不同程度险情,威胁郑州市区以及京广铁路干线、南水北调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

三是城区降雨远超排涝能力,居民小区公共设施受淹严重。20日郑州城区24小时面平均雨量是排涝分区规划设防标准的1.6倍至2.5倍,10条内河多处出现漫溢,主城区普遍严重积水,导致全市超过一半的居民小区地下空间和重要公共设施受淹。主城区因灾死亡失踪129人,水淹溺亡是主要原因。

四是山丘区洪水峰高流急涨势迅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西部山区巩义、荥阳、新密、登封4市山洪沟、中小河流发生特大洪水,因河流沟道淤堵萎缩,许多房屋桥梁道路等临河跨沟建设,导致阻水壅水加剧水位抬升,路桥阻水溃决洪峰叠加破坏力极大。山丘区4市因灾死亡失踪251人,其中直接因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冲淹死亡失踪156人。

总的看,郑州“7·20”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出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全市城乡大面积受淹,城镇街道洼地积涝严重、河流水库洪水短时猛涨、山丘区溪流沟道大量壅水,形成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部分:灾害应对处置

报告指出6个方面应对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部署不紧不实。在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明确要求的情况下,郑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仍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风险主要在黄河和水库,警惕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防范部署不坚决不到位、缺乏针对性,尤其是17日、18日两天没有及时果断行动,防汛准备的“关键期”成了“空白期”。

二是应急响应严重滞后。常庄水库发生重大险情,郑州市未按规定及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同时,以气象灾害预报信息为先导的防汛应急响应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应急行动与预报信息发布明显脱节,直到20日16:01气象部门发布第5次红色预警,才于16:30启动Ⅰ级应急响应,但为时已晚、灾难已经发生,山丘区4市人员死亡失踪时间90%以上集中在郑州市Ⅰ级应急响应启动前的当日13时至15时。

三是应对措施不精准不得力。以常态化措施应对重大雨情汛情,没有按红色预警果断采取停止集会、停课、停业措施,错失了有效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时机。

四是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市领导多在点上奔波,有的撞在一起、有的困在路上,关键时刻无市领导在指挥中心坐镇指挥,不了解全市整体受灾情况,未及时掌握重大险情,失去了领导应对这场全域性灾害的主动权。

五是缺少有效组织动员。20日当天许多群众仍正常出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常态运转,人员密集场所、城市隧道、地铁、城市地下空间以及山丘区临河临坡村居等,没有提前采取有效的避险防范措施。全市因灾死亡失踪人员大多数是分散性的,遇难时多处于正常活动状态。

六是迟报瞒报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存在未按规定每日统计上报伤亡情况和刻意阻碍、隐瞒不报问题。在不同阶段瞒报139人,其中郑州市本级瞒报75人,县级瞒报49人,乡镇(街道)瞒报15人。

调查组还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关注的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复盘了发生过程,查明了主要原因和问题,认定了事件性质。

(一)郑州地铁5号线亡人事件14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严重城市内涝,涝水冲毁五龙口停车场挡水围墙、灌入地铁隧道,郑州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和有关方面应对处置不力、行车指挥调度失误,违规变更五龙口停车场设计、对挡水围墙建设质量把关不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责任事件。

(二)京广快速路北隧道亡人事件6人死亡、247辆汽车被淹),调查认定,这是一起由极端暴雨引发,郑州市隧道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封闭隧道、疏导交通不及时,造成较大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责任事件。

(三)郭家咀水库漫坝事件(转移群众9.8万人),调查认定,这是一起因道路建设和施工单位侵占毁坏水工程、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导致溢洪道堵塞,极端暴雨引发水库漫坝重大险情的违法事件。

(四)荥阳市崔庙镇王宗店村山洪灾害23人死亡失踪),调查认定,极端暴雨引发山洪和滑坡、跨沟路基阻水溃决,应急预案措施不当、疏散转移不及时,是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失踪的主要原因。

(五)登封电厂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爆炸事故5人死亡),调查认定,这是一起河道漫溢洪水涌入公司车间电解槽,与高温熔融铝液发生反应造成爆炸的次生事故。所在镇的党委政府未如实报告人员死亡真实原因,并违规使用灾后重建补助资金用于死亡人员家属补偿。

部分: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责任问题

(一)郑州市

1.郑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汛救灾决策部署和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不力,没有履行好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

2.思想麻痹、行动不力,对极端气象灾害风险认识严重不足,对全市防汛救灾形势缺乏总体把握,没有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责任,灾难面前没有充分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3党政主要负责人见事迟、行动慢,未有效组织开展防灾避灾社会动员,未及时对暴雨红色预警组织综合研判,未按规定要求及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关键时刻统一指挥缺失,无市领导坐镇指挥,未及时掌握和指挥处置地铁5号线、京广快速路北隧道、山丘区洪涝灾害等重大险情,失去有力有序有效应对灾害的主动权。

4.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因灾死亡失踪人员信息报送工作中存在迟报瞒报问题;对下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迟报瞒报问题失察失责。

(二)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二七区、金水区党委政府主要因未按规定有效履行防汛救灾职责,应对措施不力,未按规定启动防汛应急响应,迟报瞒报等问题问责。

(三)应急管理、水利、农业农村、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公安交管、统计部门和9家企事业单位主要因未认真履行相关职责受到问责。

河南省委、省政府根据调查报告,严肃查处了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相关责任人。8名涉嫌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依法逮捕。3名公职人员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对特大暴雨灾害中存在失职失责问题的86名公职人员进行了严肃问责。其中,给予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侯红党内严重警告、政务降级处分,后主动辞去郑州市市长职务;给予郑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吴福民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给予郑州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李喜安、陈宏伟政务记大过处分。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这之前已被免去郑州市委书记职务,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及政务降级处分,未在86人中。

部分:主要教训

共六条。

一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这次灾害来临前,郑州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特别是主要负责人主观上认为北方的雨不会太大,对郑州遭遇特大暴雨造成严重内涝和山洪“没想到”。这种麻痹思想和经验主义在北方城市不少领导干部身上也同样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对极端气象灾害认识不足,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应急准备严重不足。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风险挑战重要论述没有入脑入心,对人民生命、政治责任缺乏敬畏。这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汲取的深刻教训。

二是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市)党委政府未能有效发挥统一领导作用。在这场灾害应对过程中,郑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不力,责任没有真正上肩,没有统筹安排指挥部坐镇指挥和现场指挥力量,一些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不足、全局意识不强,不知道关键时刻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岗位在哪里、如何发挥领导作用,导致抓了点丢掉面。以这场灾害为警示,就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导干部在灾害面前不会为、不善为的问题,真正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灾害防范应对各方面全过程,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三是贯彻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郑州市设置了防汛抗旱指挥部、城市防汛指挥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等4个指挥机构,防汛抗旱指挥部下又设了防办、河湖水利防办、城防办、黄河防办4个办公室,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大家都管都没有管到位,不符合“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的机构改革要求。各地要从中深刻汲取教训,坚决贯彻中央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形成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

四是发展理念存在偏差,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郑州作为新兴特大城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但城市规划建设落实防灾减灾要求不到位,城市排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雨水管道与建成区面积相当的城市相比相差超过一半;已投资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资金,实际相关的仅占32%,用于景观、绿化等占近56%;排水明沟等设施“十三五”期间改造达标率仅20%。这也是不少地方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反映了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有偏差,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上存在很大差距。

五是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薄弱,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这次暴雨灾害集中暴露出郑州市预警发布能力、应急指挥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社会动员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诸多短板。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与灾害预警混淆,预警发布部门分割,防灾避灾措施针对性、有效性、强制性不足,缺乏统一权威高效的预警发布机制;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健全,应急预案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治理不强,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化的制度和能力体系,基层基础尤为薄弱。

六是干部群众应急能力和防灾避险自救知识严重不足。这次灾害也反映一些新上任的干部对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情况不熟悉,未经历过洪涝、地震等大灾考验,实战经验严重不足。此外,在这次灾害应对过程中,媒体的宣传警示作用发挥不到位,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不及时不充分,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防灾避灾能力不强。加强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能力培训和群众科普教育十分必要和迫切。

部分:改进措施建议

共六条。

一要大力提高领导干部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把《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列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纳入各级党校培训必修课,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对新调整上任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及时组织上岗前后专题培训,了解应对各类灾害的自身职责和要求,具备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基本能力。

二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的地方防汛工作责任制。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实行防汛救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日常防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领导责任。完善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响应预案和运行制度,关键时刻必须坚持指挥部的统一领导指挥,明确防汛关键时段的具体岗位和具体职责。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首先要在指挥部靠前指挥、坐镇指挥、掌控全局;赴灾害现场时必须明确其他负责人坐镇指挥,并与指挥部保持畅通,始终了解全局、正确决策。

三要深入开展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及运行情况评估。针对地区之间、上下之间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各地全面组织评估,并把评估工作与深化改革统一起来,系统查找指挥机构设置、部门职责界定、专业人员和机构支撑、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差距,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发挥好应急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建强指挥班子,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专业机构支撑。

四要全面开展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工作,强化预警和响应一体化管理。预案评估修订要与健全制度相结合,实化细化指挥长和各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具体责任、应答机制、行动措施,强化演练磨合和日常检查,发布预警信息后依据预案和制度启动响应、落实措施,确保关键时刻管用顶用。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和重大风险研判机制,量化预警和应急响应启动标准,规范预报预警信息发布,建立健全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按规定及时采取“三停”(停止集会、停课、停业)强制措施。

五要整体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深入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把极端天气应对、自然灾害防治融入城市发展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补齐防洪排涝设施欠账,完善防洪排涝标准和医院、地铁等公共服务设施抗灾设防标准,强化重大生命线工程安全保障,加强备用供电、排水泵站等关键设施安全保护,在重点部位配备应急特殊装备,提高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保障能力,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同城市发展相适应。

六要广泛增强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全社会广泛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媒介作用,切实增强群众防范风险的警觉性。把防灾和安全教育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相关内容,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教材、进校园、进社区、进职业培训。拓展形式丰富的实践演练活动,建设各级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培训基地、科普体验场馆,激发公众兴趣,增强培训效果。

(根据利辛县应急管理局整理转载)   附:调查报告16557255579fe3f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