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全生产协会主办 欢迎访问安徽省安全社区建设信息平台网站!
安全社区培训

安全培训更应让员工“知其所以然”

发布时间:2025-08-20    阅读量:0

一家化工企业发生爆炸事故,事后查明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该公司在增加设备、改变工艺流程之后,没有对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只是简单告诉员工“该怎么做”,却未细说“为什么这样做”,致使操作人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因操作失误酿成事故,教训深刻。

在传统的安全培训中,“讲师台上念、员工台下记”的单向传播,难以触及安全认知的深层维度。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多开展互动式培训,连接“知”与“行”。比如,在防静电操作培训中,由于静电看不见摸不着,单纯进行理论培训不容易理解,不妨将生产线搬到培训课堂,让员工在模拟环境中故意违反“防静电操作”规定,亲眼目睹芯片被击穿的瞬间。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抽象的安全原理转化为具象的认知,使员工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思考”。

笔者在日常安全检查中发现,企业安全培训不到位、走过场现象仍屡查屡现。如有的企业算小账不算大账,压缩安全生产培训经费,能不组织就不组织员工培训,确实“躲不过去”,就走走形式“意思一下”,发发宣传资料,组织员工在一起“讲几句”,就算是培训过了,致使员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安全防护沦为纸上谈兵。

安全培训的本质是构建风险认知体系,而非单纯地传授行为规范。部分企业将安全培训异化为“念规程、划重点、考默写”的流水线作业,员工对“必须佩戴防护镜”“动火前要检测浓度”等规定烂熟于心,却对“飞溅物可能造成角膜穿孔”“可燃气体遇静电会引发爆燃”等原理一无所知。这种割裂认知与行为的培训模式,导致员工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只能僵硬套用既定流程,一旦遇到规程未覆盖的场景,便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就像建筑工人如果不理解脚手架坍塌的力学原理,即便熟记搭设步骤,也难以发现螺栓松动的隐患。

机械执行的背后,经常会是安全责任意识的“空心化”。当员工将安全操作视为“应付检查的任务”,而非“保护自身的防线”,培训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只有让员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每一项规程背后的风险逻辑,才能激发员工主动避险的内生动力。

让员工“知其所以然”,需要重构安全培训的内容体系。不妨推行“案例溯源教学法”,如在讲解高处作业规范时,可以先播放脚手架坍塌事故的慢镜头解析,用三维动画演示荷载失衡的过程,再让员工分组讨论,用事故案例反推原理,用模拟实验验证规范,帮助员工在认知层面建立“行为—风险—后果”的逻辑链条,有效提升员工对安全规范的接受度。

安全培训需培养员工的风险预判能力。在智能化生产日益普及的今天,设备迭代速度远超规程更新频率,只有让员工掌握底层的安全逻辑,才能应对未知风险。企业应当将培训重心从“传授标准答案”转向“培养思维方法”,让员工学会用风险评估的视角审视每一个操作环节,实现“四不伤害”,做安全生产的主人翁。

中国应急管理报 ■邢承木